众所周知,美国的认证类飞机制造业在80年代经历了一次大规模衰退,至今尚未恢复到70年代全盛时期的状态。1978年,美国交付的认证类飞机数量高达17811架,但是到了1992年,这一数字骤降至941架。最近的30年中,只有1982年,全美交付的飞机数量达到了4266架,其余各年份的交付数量一直徘徊在900~2500架左右。
80年代的大萧条,除了与套材飞机、三角翼、超轻型飞机的兴盛有关之外,法律环境也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当时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使得通用飞机制造商的赔偿责任迅速增大,制造商只得将这部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飞机的售价水涨船高,导致整个行业出现大萧条。
迫于形势,赛斯纳在1986年停产了全部单发活塞式飞机。佩柏的飞机虽然没有停产,但是在产品责任赔偿的压力下,最终破产重组,在破产保护中经营了数年。比奇则将活塞类飞机产品线缩为两个型号,并大幅度降低了产量,将其主要产能集中于涡浆市场……
大萧条持续了10多年,直到1994年,通用航空复兴法案(GARA,The General Aviation RevitalizationAct of 1994)和先进通用航空实验项目(AGATE,NASA Advanced General AviationTransport Experiments)顺利实施,美国的通用航空才逐渐恢复了生气。回顾美国市场上的销售“明星”:赛斯纳当时积极响应GARA,并于1996年恢复了赛斯纳172、赛斯纳182的生产,1998年恢复了赛斯纳206的生产。而现在的赛斯纳350/400则是AGATE的直接产物。西锐也是在90年代中期借助这一政策环境,切入23部飞机市场的。
因此可以看出,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环境对于通航产业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国低空开放后,低空市场的繁荣同样离不开政策的帮助。事实上,我国的许多法规是直接与欧美接轨的,总体架构并不落后。但是具体到落实,往往因为没有实施细则,难以高效执行,因此狠抓落实应是未来的重点工作方向。此外,要让一个法律法规系统有效运转起来,不仅仅是局方等主管机关的责任,也应充分发挥半官方、民间组织的作用,全民参与、全行业参与,共同振兴国家的通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