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运,总会有很多故事上演,以至于有人说,若把春运回家的艰辛拍成电影,没准儿可以获得奥斯卡奖。
很多机构和部门都想破解春运难的迷局,让民众郁闷的是,这么多年却似乎还没窥探到门径。但是,笔者以为,在看似无解的问题中又隐约有些端倪闪现,或许从一些小的交通案例中可以得到启示。比如近日的昆明“机场事件”,虽然只是一个突发性的交通事件,但通过它,我们可以对举国春运有一些现实的思索。
首先是一个“大春运”的概念。铁路历年在春运中唱主角,这当然有其自身地位的因素。但是,春运期间各种交通运输工具间缺乏有效衔接,也是造成回家路不顺畅的重要原因。比如某人从甲地到乙地,需要乘坐某趟列车在丙地短途换乘,但是由于到丙地是夜间没有其他可选择的交通工具,所以即使在铁路运输异常饱和的情况下还是只有选择铁路中转。
其二是行业要放弃利益最大化之争。在寻常客流不饱和情况下,飞机和汽车的票价往往是折扣价,近似于火车票价。春运期间,他们却竞相提价,逼得部分低收入者只能选择火车,导致铁路人满为患,形成不对称运输饱和。虽然提价属于行业的市场行为,但是作为交管部门要通过多种手段抑制住其他交通工具借助春运涨价的冲动。
其三是要行业联手。通过昆明“机场事件”可以看到,当地政府没有尽好“地主”之谊。所以春运期间各地(市)相关部门要主动作为、提前介入,加强与民航、汽车、铁路、船运部门之间的衔接,形成一个综合的“春运办”,快速汇集多方数据,保证运能的最大运用,保证旅客的最大便捷。
春运难考验的不仅仅是铁路运输实力,也考验着运输管理部门对于各类交通工具的管理和调度能力,同时也考验一个运输行业在春运中的态度,具体地说就是赚钱和便民利民之间的选择。